如东南黄海,我的生命之海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日报讯(全媒体 袁嘉翊 姜宁惠)“如今年届七十的李建淮是众多摄影人的一个典型个案。”前不久,李建淮个人摄影感悟刊登在了2022年1月的《摄影》杂志上,杂志利用十几页的大篇幅详细介绍了他的个人经历及其作品。

1958年,李建淮出生在黄海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如东人,他对家乡的一土一水、一草一木,皆有感情。而今,瑰丽独特的江海风情与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为他的摄影提供了丰富独特的素材。每当李建淮端起相机,取景器里的景象令他陶醉,快门激荡的声音令他兴奋。

走上摄影之路

1975年,李建淮响应国家号召,插队到县环东林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当时林场的条件比县城差了很多,但是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加深了李建淮与当地渔民农民的感情。

1976年,环东林场决定利用林场树木多的优势办一家纤维板厂,需要到外地去学技术,为了将技术很好地学回来,他们想到了采取拍照的办法将操作过程拍下来。于是,场部花了100多元买来了一台长城牌照相机,场部领导决定交给李建淮使用并保管。当时,拿着相机的李建淮别提多高兴了。而正是这台长城牌相机,将李建淮引向了摄影艺术的殿堂。

1978年,李建淮考入海门师范美术班,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知识。1979年,李建淮省吃俭用,花了100多元买来一台双镜头海鸥牌照相机,开始了摄影创作。1980年,中师毕业后,李建淮分配到掘港小学担任美术教师,在教好孩子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类摄影技术培训。1981年,李建淮被调到县文化馆从事专职摄影工作。

天道酬勤,1983年,李建淮先后有4幅作品入选江苏省的摄影艺术展。1984年,他被吸纳为摄影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1985年,他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摄影系艺术摄影专业学习,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摄影专业学生。1987年,南通市文化馆为李建淮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那一年李建淮29岁,这在当时实属罕见。

记录沧桑巨变

20世纪80年代前,如东渔民常用一种名为海子牛的牲畜下海接港运货。黄海滩涂上,海风,吹得沙尽始见金;海浪,洗尽铅华成天然;海气,浩然天地见伟岸……正是这浩渺无边的大海,孕育了海子牛的朴实沉稳、宽厚大度、剽悍健美。

作为如东精神的象征,海子牛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如今,海子牛车作为旅游运输工具,为如东旅游提供了靓丽的风景。“我想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记录下来,展示南黄海渔民的豪迈、自信,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如东的发展史。我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保留好如东的传统文化。”于是,李建淮拍摄了作品《老兄弟》《渔村女驭手》《兴高采烈》,透过光与影的呢喃,人与动物的对话,用光影的魅力打动人心。

过去,一些渔民因置办不起渔船、网具,不能到海上张网捕捞,只得靠下小海维持生计。渔民在小汛日子与大汛退潮之后的间隙,带上一柄二齿耙儿与两只海兜子,来到海边滩涂,踩文蛤,捉蟛蜞,拾泥螺。李建淮把自己融入渔民劳作和生活之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出海、同捕鱼,用镜头聚焦他们劳作的动态、神情,记录下他们艰辛并快乐的精彩瞬间,作品《快乐赶海》《迎朝阳》《夜捕》,就是其中代表之作。

依海而生的如东,还是一部围垦史和开发史。如东县先后进行了24次大型围垦,向大海要田,再造了一个新的如东。随着围海造田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东县先后建设了多个江苏省著名的大型垦区,并陆续从县内各乡移民沿海垦区。迁入的居民除了在围垦的土地上改良土壤,发展种、养殖业外,还向当地的原住渔民学习捕捞技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垦区农渔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在我从事摄影的40多年里,我看海,听海,赶海,拍海,从海里来,到海里去,潮涨潮落,一次次与大海拥抱,利用相机记录了围垦人的惊天壮举,记录了围垦工艺的变迁,每个画面就是一个故事。”李建淮回忆道。

聚焦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后,如东人的生活在不断提高。李建淮便把镜头聚焦到如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定格人们幸福的生活,记录如东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1989年,如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当时有不少外国游人到如东游玩,海上迪斯科、空中交响曲、天下第一鲜成了如东的代名词。如何用摄影作品反映如东改革开放的成就?李建淮每天和游人们一起下海,一起看日出。一天,李建淮遇上了一批法国游客,便一直跟随着他们。突然,李建淮发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一名金发碧眼的女子向一位坐在船上的渔民发烟,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比划,两人“相谈甚欢”。李建淮按捺不住当时的激动,立即举起相机不断按下快门。就这样,法国女郎的热情和如东渔民憨厚定格了。这一珍贵的照片获得2004年全国摄影大赛金奖,成为如东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缩影。

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李建淮又将镜头对准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昔日如东的海边是一片芦苇荡,现在一台台风机拔地而起,成为一道道格外引人瞩目的风景线。如东的海上风电享誉全国,李建淮用镜头把它的发展记录下来。

如东还是“长寿之乡”,近年来,李建淮先后走进如东县200多名百岁老人家里,追踪寿星的饮食起居,从事长寿文化的拍摄创作活动。“摄影要耐得住寂寞,要不断地深入生活,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用摄影的方法提炼最美好的画面。”他始终这样认为。

40年步履不停

“最危险的地方是最易出大片的地方。”40多年来,李建淮亲近大海,如同常出海的渔民,熟悉它的脾气,了解它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初,没有交通工具,为了真实记录渔民们的生活,李建淮凌晨2点多钟就起床,带点饼干,拿着水壶就下海了,在海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30多公里。有时为了在海边拍一个夜景,要等到晚上六七点钟,还要骑着自行车回县城,一天行程100多里。在寒风中,走向刚退潮后湿滑的海滩,深陷泥潭,艰难拔出是常态;骄阳下,走进沼泽般的“海丫槽”,跌倒爬起,猫腰静蹲,也是常有的事情;细雨中,跟着渔民出海,剧烈的颠簸,晕船的呕吐,划伤后的疼痛,摔倒后的惊险,李建淮总一笑了之。“干摄影是个力气活儿,要干好,除了能吃苦,还要有毅力、决心和恒心。”他辛苦付出的成果是收获了《风能之歌》《大海的奉献》《滩涂挑鲜人》《海子牛与洋模特儿》《鱼儿满仓》等大量凸现大海风韵的影像。这些都是南黄海这块热土给予李建淮的馈赠。

“回顾我这40多年所拍摄的作品,不仅是一套摄影集,还是一部叙事诗,更是一部散文集,它是我从影40多年的一段回望。生命在继续,时代在进步,摄影创作也在继续。如东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要尽力回报家乡。”李建淮动情地说,“我将用情感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将镜头对准基层百姓,捕捉家乡之美,展现家乡时代万千气象,在时间的长河里,留存历史影像档案,为家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奉献给家乡人民,奉献给伟大的时代!”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了解如东

海子牛哲学与洋口港精神

2023-4-13 10:27:23

了解如东

黄海之滨的小城如东

2023-4-16 17:49: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