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古韵之扶海州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6000多年前,长江北岸古砂咀的扬泰岗地已经成陆,并逐步向东推移,江口两岸的陆地不断东扩.由于地球自转和东北合成风的作用,迫使长江主泓偏向西南,入海流速减慢,长江北岸入海口的泥沙大量淤积.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后,苏北海岸逐渐向东扩展,黄河所带泥沙自北向南逐渐沉积.浅海海底逐渐升高,形成水下三角洲,加之海潮顶托,形成沙洲.西周时期,古沙洲群逐渐涨接成一片卵形沙洲,即为古扶海州(浮海洲).
     据清<扬州府志>:“秦汉时,州(泰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州。”此时,扶海州西侧与扬泰古砂咀之间尚有南北走向宽约10公里以上的浅海.扶海州南侧在现在的掘港、环镇、双南一线,以南为滔滔古长江,东侧、北侧为茫茫南黄海。
     西晋时,随着扶海州的发育扩大,和扬泰古砂咀不断向大海延伸,扶海州与大陆之间的水面逐渐缩狭为古长江的一条之泓,继而成为夹江。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至恭帝元熙二年(317-420)期间,扶海州与扬泰古砂咀逐步涨接,夹江缩狭为小芹河。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小芹河淤塞,扶海州终与大陆连为一体。
     扶海州由于与大陆并接,从而替代原扬泰古砂咀而成为长江口北岸的新砂咀,这在唐朝时期已很有名,故称“唐廖砂咀”。当年的廖角咀“上汇江淮,下吞东溟,通浙江、福建,达南海,历山东、辽东,直抵高丽、新罗、日本诸国”,为扬州门户、东疆要冲。“唐廖砂咀”亦称“如东古砂咀”,后来连同“扶海州”便都成为如东的古称。
“扶海州”之名在史上可略表如东如今之地域,《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西汉时“扶海洲”为东经120°70′—121°15′,北纬3732°13′—32°37′,与今如东县城地域正好相符。清人李琪《崇川竹枝词》一百首之开篇两句“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确指了这一方位。“扶海”之名之意更能符合其疆址之特色。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27)》中有记载:“海陵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属临淮郡。后汉省。晋太康初,复置海陵县,属广陵郡。东晋末,始置海陵郡。宋齐时,海陵县皆属广陵郡,而海陵郡治建陵县。梁时始为郡治。隋复废郡。唐初置吴州,改为吴陵县,州寻废,县仍曰海陵。南唐以后,为泰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建陵废县在州东北七十里。本东海郡属县。晋义熙中,侨置于此,属山阳郡,寻属海陵郡。宋齐时为郡治。梁仍属海陵郡。隋省,寻析置江浦县于此。大业初,复省入海陵县。或曰:秦汉时,东阳废县在州东百里。其东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州,今堙。”“又东”之描述正是描述了如东在海安之东的方位特点。 

古“扶海洲”地域即今之如东县,原为海中沙洲,历经沧海桑田,演变至今。洲之成陆可远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清《扬州府志》载:“秦汉时州(泰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嘉庆一统志》中载有“掘港在县东江中沙洲上”。又据《后汉书》记载,广陵郡为刘邦侄吴王濞之封地,“扶海洲上有草名师,其实食为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获至冬乃讫”,说明“扶海洲”已列入版图吏治,且日渐发达。 

后历经历代先人辛勤劳作,立信垦荒,逐渐繁华。原先,掘港有一古庙,面海开门,门上有匾额,书四字于上“辟我草莱”,意即披荆斩棘,开辟荒滩。是为后人感念先人之开路巨功而立,意表永世不忘,风扬精神。在这样的精神的感召下,历代如东人将一个以晒盐为主业的穷乡僻壤发展成为如今繁荣昌盛的长江北睛。

 在如东境内如今建有一条长两百米的“扶海州”复古街,街内秀阁巧院,雕栏玉砌;砖塔凉亭,飞檐斗角;牌楼高耸,楹联醒目。市井繁荣,街面兴旺。茶馆酒肆,高朋满座;书店画廊,顾客如云。“扶海洲”街北去300米有公园。园内建3层楼阁一座,名“扶海阁”。枝头珍禽鸣叫,窗前横笛悠扬。推窗凭栏,引颈眺望,老街石道,串场河水,宾山晨曦,碧霞夕照尽收眼底。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了解如东

从如东走出去的名人

2018-11-30 13:53:47

了解如东

你们有几个如东微信群

2020-3-28 22:36: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